如是又於彼二時中,思惟歸依及業果等,多門勵力,集福淨罪,如其所應,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及歸依等。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
- 如是又於彼二時中,思惟歸依及業果等:
- 此外,在修共下士與共中士之時,還必須思惟歸依及業果等法門。
- 多門勵力,集福淨罪:
- 從多方面努力地積集福德、淨除罪障。
- 如其所應,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及歸依等:
- 這些法門所相應的,即是發菩提心的準備工作,也是修習對治身心相續的方法,也就是指七支行願與歸依等方法。消文者按,換句話說,七支行願及歸依等即是菩提心之前行與修治相續之方便。
- 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
- 所以應當明白這些都是發菩提心的方法。
- 結論:
- 宗大師闡釋於共中下士,除了思惟惡趣善趣唯苦之外,還必須思惟歸依及業果等法門,從多方面集福淨罪,並應了知七支行願及歸依等即是發心前行與修治方便。
- 吉化:此外,在修共下士與共中士之時,還必須思惟歸依及業果等法門。從多方面努力地積集福德、淨除罪障。這些法門所相應的,即是發菩提心的準備工作,也是修習對治身心相續的方法,也就是指七支行願與歸依等方法。換句話說,七支行願及歸依等即是菩提心之前行與修治相續之方便。所以應當明白這些都是發菩提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