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於增上生及決定勝,二種勝利發欲得者,故須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樂:
- 如果希求對現前增上生與畢竟決定勝生起欲得之心,就必須先修習共中士及共下士之所有意樂。
- 如是若於二種勝利,發欲得已,趣修具有勝利之心者,則須發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
- 這樣一來,如果對現前增上生與畢竟決定勝生起欲求心之後,又希求趣入修習具有殊勝利益的菩提心時,就必須發起菩提心的根本,也就是大慈與大悲。
- 慈,梵語मैत्र (maitra),【T30 No. 1579《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六〈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一〉】:「若於無苦無樂親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與其樂。當知是慈。」又,【T30 No. 1579《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若諸菩薩於其三聚一切有情安立。以為無苦無樂有苦有樂。於其最初欲求樂者。發起與樂增上意樂。普緣十方安住無倒有情勝解。修慈俱心。當知是名有情緣慈。」
- 悲,梵語करुणा (karuṇā),【T30 No. 1579《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六〈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一〉】:「若於有苦或於有樂親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欲慶其樂。當知是悲。」又,【T30 No. 1579《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若諸菩薩於有苦者。發起除苦增上意樂。普緣十方修悲俱心。是名為悲。」
- 大慈,梵語महा-मैत्री (mahā-maitrī),大悲,梵語महा-करुणा (mahā-karuṇā),【T25 No. 1509《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
- 此復若思,自於生死安樂匱乏,眾苦逼惱,流轉道理,身毛全無若動若轉:
- 此外,思惟自己在生死輪迴當中,不但缺乏安樂,而且遭受種種痛苦逼迫的流轉道理時,如果身上的汗毛根本沒有任何反應的話。
- 則於其他有情流轉生死之時,樂乏苦逼,定無不忍:
- 那麼,對於其他有情在生死輪迴當中流轉,同樣遭受缺乏安樂和眾苦逼迫的情形,一定沒有不忍的心。
- 結論:
- 宗大師開示發欲得現前增上生與畢竟決定勝之心,必須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樂,而欲修菩提心則必須發起大慈與大悲之心。此外,大師教誡行者,不能對生死流轉道理無動於衷,否則對流轉生死之其他有情生不起不忍之心。
- 吉化:如果希求對現前增上生與畢竟決定勝生起了欲得之心,就必須先修習共中士及共下士之所有意樂。這樣一來,如果對現前增上生與畢竟決定勝生起欲求心之後,又希求趣入修習具有殊勝利益的菩提心時,就必須發起菩提心的根本,也就是大慈與大悲。此外,思惟自己在生死輪迴當中,不但缺乏安樂,而且遭受種種痛苦逼迫的流轉道理時,如果身上的汗毛根本沒有任何反應的話。那麼,對於其他有情在生死輪迴當中流轉,同樣遭受缺乏安樂和眾苦逼迫的情形,一定沒有不忍的心。
20150619
P069L07正明因相/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如何攝取心要之理/既親進已如何修心次第/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若於增上生及決定勝,二種勝利發欲得者,故須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樂。如是若於二種勝利,發欲得已,趣修具有勝利之心者,則須發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此復若思,自於生死安樂匱乏,眾苦逼惱,流轉道理,身毛全無若動若轉,則於其他有情流轉生死之時,樂乏苦逼,定無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