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即獲得佛子之名,或菩薩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數:
- 就是立即獲得佛子或菩薩的名稱,這暇身也就立刻算是進入大乘之門了。消文者按,這一句文字若往前跳過如《入行論》云,直接連接若於相續中生起此心,就容易理解了,即「若於相續中生起此心,謂即獲得佛子之名,或菩薩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數。」句末之「數」消文者認為其用法有如「算數、不算數」,表示確認的意思。
- 若退此心,亦從大乘還退出故:
- 如果菩提心退轉了,自然也就退出大乘道了。消文者按,能令菩薩退失菩提心者有四因緣。如【T30 No. 1579《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種姓品第一〉】:「有四因緣能令菩薩退菩提心。何等為四。一種姓不具。二惡友所攝。三於諸眾生悲心微薄。四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其心極生怯畏驚怖。如是四種心退因緣。與上發心四因相違。」
- 是故諸欲入大乘者,須以眾多方便勵力令發,然發此心須先修習發心勝利:
- 因此,所有希求趣入大乘道者,必須運用種種方法努力使菩提心生起,但是,要能夠生起菩提心,就必須先修習發菩提心的殊勝利益。
- 令於勝利,由於至心勇悍增廣:
- 促使對菩提心殊勝利益之希求,在內心中急劇猛利的增長廣大。
- 及須歸依七支願行:
- 以及還必須修習歸依和修習七支願行等。消文者按,請複習六加行法中所說修習七支。至於修習歸依則於本論卷四將有詳細闡述。
- 是能開示菩薩道次最勝教典,《集學處論》及《入行論》中所說:
- 這些修習內涵都出自於能夠開示行者次第趣入菩薩道的最殊勝論典所說的,也就是《集學處論》和《入行論》當中所說的。消文者按,在此之前,《集學處論》都作《集學論》。
- 結論:
- 宗大師教誡行者,生起菩提心即趣入大乘道,然若退轉菩提心,亦即從大乘道退出,所以必須修習發心勝利勵力令發心於勝菩提,並且也必須修習歸依和修習七支。
20150618
P068L11正明因相/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如何攝取心要之理/既親進已如何修心次第/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謂即獲得佛子之名,或菩薩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數。若退此心,亦從大乘還退出故。是故諸欲入大乘者,須以眾多方便勵力令發,然發此心須先修習發心勝利。令於勝利,由於至心勇悍增廣,及須歸依七支願行,是能開示菩薩道次最勝教典,《集學處論》及《入行論》中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