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2

前行緣念-心經-度一切苦厄-苦厄


  1. 度一切苦厄
    1. 苦厄
      1. 苦:感覺難受的,字面意義為痛苦、不安、不滿足等。這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義之一,為四聖諦之一 。
      2. 厄:注音 ㄜ ˋ ,讀音同餓。困苦、災難。
      3. 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無相,粗細微細,都是苦厄。其實全由心起,我果無心,苦在何處?心果無見,厄在何處?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為有智慧知道本來空,能夠知而有若無知,受而等於不受;譬如兩個人同時受苦,一個擋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個卻無所謂,心不著意,便無苦厄了。
      4. 梵文(Dukkha),漢傳佛教一般譯為「苦」,或者「苦諦」,從梵文語義學上來說,是表示「不安的」,「心神不寧」的意思。可對應為現代描述的「痛苦」、「悲傷」、「焦慮」、「不滿」、「沮喪」等感情。
      5. 佛陀的教化在於教人如何「離苦得樂」。
      6. 苦是四聖諦中的第一聖諦。
        1. 苦聖諦是說我們在三界六道輪轉的時候,要觀察在三界六道是有苦的,且裏裏外外都是苦。
        2. 苦集聖諦要探討的內容就是苦的來源是什麼?
        3. 苦集滅聖諦,則是觀察苦的根源是從貪愛而來,所以要滅苦時,不是把苦直接滅掉,而是要把貪著滅掉之後,因為眾生不再貪著於五陰,所以五陰就於未來世不再出生。
        4. 苦集滅道聖諦就是滅苦的方法,要依著八正道的道理,來過所謂「中道」的生活,最後能夠解脫生死流轉。
      7. 苦在佛教中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分成三苦、八苦等。
        1. 苦苦(Suffering of Pain):有情之五蘊身心,本來即苦,再加上飢渴、疾病、風雨、寒熱、刀杖等眾緣而生的苦,苦上加苦,故名苦苦。《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5:「復次,苦苦性云何?答諸身所有,由苦苦故苦。所以者何?依身生起老、病、死等種種苦故。」欲界諸境逼迫,苦中復苦,故苦苦相對於欲界。
        2. 壞苦(Suffering of Change):諸可意樂之法,生時為樂,壞時逼惱身心之苦,名壞苦。《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5:「壞苦性云何?答:如世尊說可意朋友、可意眷屬、可意境界,若變壞時、若遭毀謗[夌*欠]蔑等時,發生愁歎憂苦悲惱,彼於爾時由壞苦故苦。」色界天人受禪味之樂,但報盡還於五道受生死苦,故云壞苦相對於色界。
        3. 行苦(Pervasive Suffering):「行」是無常,無一時一刻安住之義。除可意不可意的法以外,所剩下的捨受法,是眾多因緣所造,難免生、住、異、滅,令身心感到逼惱,就叫行苦;色身的存在,本身就是行苦。無色界中無質礙、無苦樂境界,但有漏心識仍然是苦,故行苦相對於無色界。
        4. 在六道三界內,欲界所受的苦是三者均有,色界所受的苦是壞苦和行苦,無色界所感受到的是行苦。

      8. 六道痛苦
        1. 苦,意謂著苦難、不滿或痛苦。心生不滿是因心兜圈子,兜得無始無終,思想連續不斷,想過去、想未來、想現在,因而有如是煩惱。思想被不滿喚起,同時也與不滿一模一樣,經常重複的感到生活當中缺了什麼,總是有些地方不太對、不太夠,因此老是想要彌補缺陷、整頓現狀,以便多得到一點安樂。持續奮鬥和心事重重是很令人煩惱與痛苦的,人享樂時,害怕失去樂,而努力求取更多的樂,或試圖把樂保住;人受苦時,想逃離苦;人又一直感到不滿,而使一切的活動無不始終含有不滿和痛苦的成分。佛陀的教法是在教人如何「離苦得樂」。
      9. 六道輪迴的苦
        1. 天道的苦:欲界天的神祇,耽於快樂的生活,因此不會想到佛法。在祂們臨命終前的七天,祂們會看到五種死的徵兆,並且會看到下一世出生在地獄或其他地方。祂們會經驗墮落的苦,像魚在熱沙上翻滾。當善業受報完了以後,即使是四禪天和無色界天的神祇也會感到三摩地減弱而逐漸墮落。
        2. 阿修羅道的苦:由於阿修羅一生下來就忌妒羨慕天神的榮耀,他們只知道與天神爭鬥。最後在戰爭中被打敗,被屠殺時痛苦異常。
        3. 人道常有的苦有八種,稱為八苦,為佛教中四聖諦中的「苦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前七苦皆由五陰領受、聚集,故稱五陰熾盛苦。其中五陰為「色」、「受」、「想」、「行」、「識」,五陰熾盛實為其餘七苦的根源」苦的根源」:
          1. 生苦──眾生出生時所受之苦。生苦有六:
            1. 未生:人死後,不知趨向何道,未得生處並受中陰形,至父母和合,便來受胎。
            2. 受胎:在母胎中,窄隘不淨。
            3. 受精卵:隨母氣息出入。
            4. 增長時:母噉一熱湯,如入鑊湯;母飲一杯冷水,如寒冰切體。
            5. 出胎:整個色身在出離產門階段,被長時間擠壓而極為難過,初生下,風一吹,衣物一碰到,如被物刺,如履刀劍,失聲大哭。
            6. 種類:殘缺妍醜,富貴貧賤,個個有別。
          2. 老苦──眾生衰老時所受之身心苦惱。老,五根漸漸毀壞而趨熟爛,肌肉萎縮,皮膚鬆垮,原來盛壯的色力日漸衰弱,身體彎曲,腳不聽使喚,身體粗重、氣息上揚、身體不穩,只能拄著拐杖走路,身心全面感受到老的痛苦。《瑜伽師地論》卷61:「云何老苦?當知亦由五相,謂於五處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氣力衰退故。三、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壽量衰退故。」。
          3. 病苦──生病時所受之苦惱。之所以為苦乃因「病」能損壞可愛安適的感受。
          4. 死苦──五陰壞時,壽命盡時所受之苦。死有三種,
            1. 自然死:少小死、青壯死、中年死、耄耋死、餓死、病死。
            2. 意外死。
            3. 未生即死:墮胎、死產、藥傷害、母橫死。
          5. 怨憎會──怨仇憎惡之人事物聚集。有內有外,內者即三惡道報,外即刀杖等緣,如仇人、醜人、無緣人狹路相逢,無賴借貸,債主逼債,討厭的環境無力更換……等。《瑜伽師地論》卷61:「云何怨憎會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一、與彼會生憂苦故。二、治罰畏所依止故。三、惡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終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故。」
          6. 愛別離──即別離愛境,或與所愛者別離時所感受之苦,總說為生離死別。所別有二,一內二外,內者自身,六根不能像以前一樣聚合在一起,或與地、水、火、風、空、識界分離;外者所謂親戚眷屬及餘資生,別離六塵可愛境,如出國旅遊,倒數幾天,心情會不好。
          7. 求不得──世間一切人物,心所樂求而不能得到滿足。所謂惡法求離不得,善法求欲不得;苦事求離不得,樂事求欲不得;三塗苦報求離不得,人天樂果求欲不得;刀杖之苦求離不得,資生眷屬求欲不得。
          8. 五陰熾盛苦──五陰如器,能盛受眾苦,前七苦皆由五陰領受、聚集,故稱五陰熾盛苦。世人因執著五陰、時時長養五陰,無不思藉五陰「享樂」,然所謂的樂僅只是在某一條件下才叫樂,離開這一條件就不樂了;如酷暑吃冰淇淋很快樂,連續吃數小時還是樂嗎?其實樂是相對於苦而存在的,樂也是苦因,樂中有苦,因為樂依附於五陰而存在。執著、長養五陰而產生五陰熾盛的結果,使得眾生輪迴三界,不得解脫。
        4. 畜生道的苦:海中的動物靠著互相吞食而活下去,在恐懼的折磨下,他們被海浪衝著到處遊蕩。生活在山區的動物總是擔心敵人侵擾,他們互相殘殺。家畜或家禽等著被屠宰,並且也受著愚蠢和寒熱之苦。而且因為癡愚的緣故,無法講出自己的痛苦而獲得援助。
        5. 餓鬼道的苦:餓鬼因為業力所致,無法找到食物或飲料,只能吃糞便和黏液,他們因找尋飲食而筋疲力盡。他們沒有衣服穿,夏天火烤,冬天冰凍。下雨時,雨如同燃燒的煤灼傷他們。他們所看到的水都是膿汁,食物都是燒紅的鐵塊,火焰從他們的關節中噴出。他們不停的互鬥,每個餓鬼都認為別人是他的敵人。餓鬼可以活一萬五千年之久。最有名的是目連救母的故事。
        6. 地獄道的苦:阿鼻地獄的眾生最為痛苦,即使薄伽梵也不忍提到它的悲慘。只要佛一提到阿鼻地獄,眾菩薩們聽了就會傷心嘔血,悲痛欲絕。 八熱地獄裏,山谷都是烈火熊熊的紅鐵,河流是熔化的銅,樹木發出如雨般的劍,眾生不停遭受野獸和厲鬼的殺戮,得不到片刻的休息。 八寒地獄裏,是一片冰天雪地,刺骨的冷風暴使眾生全身龜裂。在他們十億年的生命結束前,時時刻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不斷受同樣的苦。